对话人物:涂子沛,知名信息管理专家、科技作家,江西吉安人。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研 究生毕业于中山大学和卡内基梅隆大学,获公共管理硕士和信息科学硕士学位,现居美国硅谷。在美期间,先后担任软件公司数据部门经理、数据中心主任、首席研 究员等职务。曾为《南方都市报》、《时代周报》、艾瑞网等多个报刊网站撰写专栏。代表作《大数据》曾获2012年度中国十大好书,最新著作《数据之巅》。
“数据之巅”提供了大数据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
新华网:新作《数据之巅》与《大数据》相较的共同点除了对当下中国的关照之外,还有哪些更新、更进一步地思考?
涂子沛:《大数据》写完我知道这是一本中国当下需要的书,但没预计到有这样的反响,主要还是处于时代的潮流下,切中了时代的脉搏。某种意义上这是第一本从 政府治理、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讲大数据的,其他一些大多从商业角度谈。以数据为线索把美国历史梳理一遍有很多素材可以选,但我选的是当下中国需要、能给中国 借鉴有启发意义的。
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也是一个很好的标本,我在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里都把中美两国之间做对比,把中国的东西挑出来写。希望这本书能印证我的期待,能多少影响到中国的决策者和企业的管理者。
新华网:您长居美国硅谷,从“他者”外围的角度去观察中国,相较国内学者,有什么不一样?
涂子沛:我觉得能从对比中把问题看得更加得客观,你能体会到美国是怎么走过来,他的文明变迁。每当我走在北京街头总有很多体会,即熟悉又陌生,正因如此才 会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改变现状,才愿意去追索、去写作、去述说。写作是能拉近我与中国距离的唯一方式,我想为中国社会做贡献,或者回馈这个社会。
这本书写了八个月,写作过程很孤独,总觉得写不下去了,没有人跟你讨论,就自己。孤独的人永远是少数。但因为《大数据》的影响力,很多人期望我将这个研究 继续进行下去。我知道这背后有很厚重的历史缘由,对中国社会很重要,能够帮助中国社会认识大数据的价值意义,自然产生一种使命感,想要努力去完成他。
新华网:“数据之巅”的“巅”是指什么?为什么要用“巅”?
涂子沛:这里的“巅”有三个维度考量。首先用“巅”这个字意为我们站在顶峰之上,提供一个大数据建设的顶层设计思路;第二是站在这个数据之巅上回顾数据文 明怎么兴起,纵轴上进行对比,提供一些启发;第三这既是文化维度的巅,回溯数据文明如何兴起,也是技术层面的巅,探讨使用数据的巅峰形式是什么,比如书中 写到通过机器实现自我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