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昨天从市交港局相关负责人处获悉,交管部门对于在中心城区内推广建设出租车候客点已有初步时间表。在眼下提倡的“电调、手机APP、出租车候客点”三种打车方式中,候客点打车由于没有技术壁垒,被视作具有一定的“兜底”作用。
规划:启动新一轮建设
据了解,交管部门已确定将大力推进简易式出租车候客站点建设,并拟定了数条原则,包括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根据全市客流情况及出租车企业运营数据确定站点选址;加强与交警部门的沟通,确保新增站点不影响道路交通;除了交通枢纽和大型商业网点,新增站点将重点服务大型居住区和公共服务场所等。
该负责人说,目前该项工作已经启动,正处于“梳理道路资源”阶段,并将于近期进入实际建设环节。当被问及具体时间节点时,他表示,交港局马上将迎来一轮机构调整,可能会接收部分职能部门,“协调相关事宜将更方便。等这轮机构调整结束,很快就会启动建设。”
事实上,这不是上海首次大规模建设出租车候客站点。
据报道,交管部门早在2003年就提出要依托信息化手段改变营运模式。到2005年,已陆续在中心城区建设了近千个候客站点,一度效果良好,但后来因为部分站点利用率偏低,2007年拆除了132个,世博期间出于市政建设等原因又拆除了一部分,到2012年时仅剩70多个站点。目前,候客站点主要集中在交通枢纽、商业网点周边。
现状:候客点冷热不均
“建设-利用率低-拆除”的悲剧会重演么?根据记者调查,申城现有候客站点的利用率呈现明显的“冷热不均”。
上周六晚8时许,记者来到五角场巴黎春天旁的出租车候客点,这里秩序良好,现场停着五六辆空车,并不断有空车加入,等候的市民排了一支短短的队伍。
昨天下午2时,福州路西藏中路的一个小型候客点停着2辆空车,虽然紧挨来福士广场,周边还有大量人群来回穿梭,但始终无人问津。等了不到5分钟,2辆空车先后离开,又来了1辆空车候着。而就在二三十米开外,10多辆出租车聚集在来福士广场正门至和平影都间的公交专用道上,不断有乘客上下车,非常热闹。
记者随机问了几位打车的市民,部分不知道附近有候客点,有人误以为公交站点是候客点,还有市民虽然知道拐个弯就是候客点,却直言懒得走过去,“这里来往的车多,更方便。”
“的哥”的态度又如何?一位强生的师傅说,除了火车站和飞机场附近的候客站点,其他站点不高兴去等,“生意少、短途多。边开车边等扬招虽耗油,但打车的人多。”另一位“的哥”则说,据他观察,高利用率的候客站点普遍具备三个特点:有人要用车;出租车有地方停;路边最好有护栏,不让市民随便走上马路扬招。
支招:引入第三方评估
据市交港局介绍,今后将采取措施保障新增候客点的利用率,培养市民到站点打车的习惯;在候客点安装智能终端,按下终端,用车需求就会发送到最近的空车;将候客点信息加入交管部门推出的“上海公交”APP。
这些措施中,候客点信息接入APP属于新举措,其他大多是老办法。对此,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章友德认为,建设候客站点时要慎重。
“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是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的结合。10年前主管部门就开始喊‘改变以马路扬招为主的叫车习惯’,也采取了措施,可如果不是打车软件‘撒钱’,10年后马路扬招的地位丝毫不会动摇。这表明,这些措施出发点虽好,实际效果却值得反思。”
他建议,交管部门应先请独立第三方做一次评估,一方面评估此前采取的措施为什么没有起到预期作用,另一方面评估上海公共交通结构和城市规划建设经过10年发展,对市民打车带来了怎样的变化,协助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马路扬招有很多缺点,但最大的优点就是方便。主管部门想引导市民改变这种习惯,就必须结合新技术、新理念,推出更方便或至少差不多方便的替代措施。”章友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