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一家鞋厂要在上海选址开店,希望分析当地的员工工资、天气状况等,却没有数据可用。”近日,在北京举办的大数据驱动产业创新论坛上,荣之联总裁王东辉说。
在他看来,尽管目前大数据很“热”,但在实际应用中却远未达到应有的广度和效果。
目前,大数据资源大致分三类:政府管理数据,企业拥有数据,公众生活轨迹产生的数据。然而,由于安全性、可利用性等原因,前两类数据不易被接触,其市场化应用也一直处在探索之中。
“智能电网数据之前就对宏观经济、微观局部经济的改良做过指导,如果开放出来,可以计算房屋空置率、甚至影响房地产交易指数。”天云大数据CEO雷涛以“智能电网”为例,表明了对数据开放的支持。
王东辉也认为,有必要尽快把“睡大觉”的数据叫醒。“政府管理数据应该开放出来,可以让基础设施和社会面貌得到改善,产业界愿意投钱建这类数据库。”
然而,从“大数据”到“大价值”,联通集团信息化事业部副总经理、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范济安认为,这中间要走过很长一段路。“对运营商来说,数据开放是很尖锐的问题。”范济安并不避讳垄断,企业对拥有的数据存在“捂盘惜售”的现状和尴尬。
“无论对内开放还是对外开放,企业都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平台建设,让原本分散的数据流通起来。原始数据更像是未被开采的矿,怎样从矿石中提炼‘金子’,再打成‘首饰’,需要平台。”范济安提醒,在共享或公开数据之前,要对数据加工,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都要在确保其安全性及价值的前提下进行流通,这是向市场开放的基础”。
安全性是大数据绕不过去的问题,海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同样让业界担忧。从事数据分析的上海云人科技CEO吴朱华介绍:“数据分析处理量大,在万亿、几十万亿字节的级别;速度要快,需要秒级甚至毫秒级的反应。”
“然而,我国目前的数据分析能力怎样,我们并不知晓。”北极光创投高级投资顾问、计算机操作系统专家陈怀临认为,我国大数据产业此前一直处于数据中心布网的阶段,是否能自发地向数据资产重塑阶段转变还有待商榷。
事实上,原始数据能否在加工处理后转变为“数据资产”,决定着其能否找到打开市场之门的“钥匙”。在美国硅谷,数据在市场中已从原始无序转化为有价资产。资料显示,将原始数据转化为智能数据的企业数据软件公司Splunk,短短一年,市值从16亿美元增长到了70多亿美元。
在各地纷纷布局大数据的热潮中,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潘柱廷认为,从“大数据”到“大产业”“大价值”,要具备清醒的头脑。在技术之外,发展大数据还要具备成熟的市场条件,“要清洗、脱敏、封装、建立标准、约定规则”,形成良性的交易规则,才能保障数据顺畅地流通进入数据资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