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尽管这仅仅是“相对”而言的,但在很多时候也说得过去。这种特征的思维往往会滑向大而化之的境地,可是也绝非一无是处,在各细分领域数据已经呈现“大数据特征”的前提下,是比较适合用来做数据挖潜的。自文艺复兴运动以来,西方实际上更多走的是“细分差异化”的路子,并以此为基础不断跑马圈地、开拓创新,同时由于他们整体上的受教育程度和科学素养比较高,五六百年来在具体问题上面的突破都是惊人的。如果你将前人所思考过的一些细节,所取得的突破汇集成一个“大数据”的话,你会发现绝大多数具体内容前人都已经说的非常到位了,你根本不太可能超越什么了,他们只是谈的不太系统而已,在这些东西的排列组合之上做的还不是太好,而这种现象在西方最近几百年来所积累的“数据”中表现的更为明显。

我们谈到的这种现象,貌似匪夷所思、非常不可思议,如果仔细分析,其实还是非常现实的。第一、某些案例、事情、道理和感悟的发生,虽然都存在着比较苛刻的前提,但毕竟是概率性事件,只是其概率到底有多大而已,我们已知的概率区间,是大于等于零、小于等于一,但现实中的概率,基本也呈现出一种正态分布的特征,很多我们通常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其实也仅仅是概率超低而已,低到了千分之一、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是十亿分之一的程度。第二、自从人类告别洪荒时代开始,我们这颗蓝色星球上所存在过的个体意义上的人,都是数以百亿计的,这个数量已经构成了天文级的数量基数,只要不是受整个时代科技水平限制彻彻底底不可能的事情,即使某个事情的发生概率为十亿分之一,在历史上或现实中都有一些人遇到过,甚至是利用某种特殊的形式记录了下来。我自己梦过很多奇离古怪的梦,后来证明相当多的人都梦到过。第三、近几百年来,西方人整体上的教育普及和文化素养都比较高,他们做事情更多以“细分差异化”为导向,而且还都习惯于记录,因此他们有记录可考的具体细节上面的突破,其数量和质量都是异常惊人的,这在英文数据库检索当中可见一斑,如果用谷歌来搜索有关英文内容,你的这种感觉将会更加强烈。第四、除非是以往科技条件不允许的东西之外,人类数据库、素材库、资料库和案例库当中的“零部件”甚至是各种“总成”基本都是现成的,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如何将这些近乎完美的“零部件”找出来,并像搭积木一样,按照一定的逻辑和内在原理,创造出更加具有传奇色彩、更富有颠覆效果的东西。第五、即便是晚近以来才兴起的全新领域,按照西方优质的且数量庞大的人力资源基数,以及传统的“细分差异化”创造与创新理念,再加上信息化的驱使,只需要十多年时间,一个细致入微、功能强大和配套齐全的“零部件库”、“总成库”又基本成型了,维基百科的现状,或者是IT及人工智能的现状,基本都能很好说明这一点。
中国人传统上的思维,同质化和跟风特征非常明显,三千多年的时间发展下来,数据库资源主要集中在道德哲学和文史方面。1840年以来,在相当多的领域也确实发生了很大改观,但其整体上的特征还是显而易见的,时至今日,我们在科研创新领域的成就依然不算太理想。这种民族性思维特征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以中文为基础的“数据库”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不是太理想,同以英文为基础的主流数据库相比难以望其项背。最近十五六年时间,我们确实是几乎跟全球同步进入信息化时代的,而且数据库无论在“质”还是“量”上,与以往相比都还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到目前为止仍处于加速发展过程中。然而非常令人奇怪的是,尽管西方这段时期内在社科、管理、教育和创新又取得了非常重大的一些突破,你通过英文数据库可以发现大量这些方面的东西,但如果利用中文进行检索,绝大多数内容都是没有的,即使偶尔有一点,也是一两句话的介绍,延伸不出什么更多的背景性东西。按照概率进行推算,我们大致上可以认定,整个华人圈实际上对西方最近十多年来的各个领域所取得的进步,近乎一种无知和漠视的状态。每每想到这个问题,我就不寒而栗,我们不但在数据库的存量,而且在数据库的增量上,跟欧美相比,相差都还是很远,差距在不知不觉中还在进一步拉大。我们在个别领域还是有特色和优势的,但弥补不了整体上的弱势。
时代发展到今天,无论是谁积累和沉淀的东西,大数据和云计算都越来越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资源,很多时候都难以分清你我,欧美人发展起来的体系和对应数据库,也并非他们所独享,对于每个有进取心的个体和群体基本都是开放的,差别只在于你如何对待和利用这些东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普及化的时代,尽管中国教学质量和教育体制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争议不断。但无论怎么讲,高等教育的普及都是好事情,虽然我们的创造能力整体上还不是尽如人意,但在各个领域基本理论框架和基本实践基础还是可以的,最起码能达到六七十分的水平,最起码将某些东西拿过来,还是可以大致能看懂,能够琢磨明白的。而且国人的英文水平,占相当比例的人大致上也能达到如此程度。别小看这个基础,这其实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华人圈当中的某些人,只要是改变一下自己的思路,就可以很好利用透明和开放程度相当高的英文数据库,在知识整合、数据挖潜和总成制造等方面跑马圈地、高歌猛进,毕竟欧美人士已经在“细分差异化”惯性思维的指导下,制造好太多的优质数据、素材、案例、零部件和总成了,我们不需要每一个具体的细节上重头来过,只需要按照一定的“结构”和“框架”,大力发扬“拿来主义”精神,将其圈过来即可,只是在个别仍需要补充的地方再进一些适当的补充和深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