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为何不知不觉成了“大数据控”

[日期:2014-04-08] 来源:企业网D1Net  作者: [字体: ]

 

  新闻背景 3月下旬,携程旅行网被曝出支付日志存在漏洞,或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泄露。随后,虽然携程表示漏洞已经修复,但类似的漏洞频发,加深了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焦虑感。

  不管是否愿意,人们正在被卷入“数据化”浪潮:今年春运期间,从百度全国迁徙图大数据分析,安徽的滁州排在迁入热门城市第五名,全国最热的迁徙路线中,上海至滁州排第一,上海至合肥排第三;两会期间,通过央视新闻联播的《两会大数据》板块,我们知道亚洲是全球最关注中国两会的区域,环保话题是最受大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已经与大数据 “亲密接触”,但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大数据和日常生活之间究竟产生了哪些关联。

  不知不觉成了“大数据控”

  你或许还没在意,但大数据已经影响着你每天的生活

  “大数据”是一个非常热的概念,但普通人听起来又觉得云山雾罩。实际上,大数据就在你我身边,虽然你看不到它,不在意它,但它却时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田宇是一个80后,每天用微信来记录心情,并且在朋友圈分享图片,此外还有各种语音聊天。全国有数亿像田宇一样的人在使用微信,每天都有大数据在微信这个平台上跑着,每天都在使用和大数据相关的工具。

  李小茗自嘲是“地理白痴”,他的智能手机里下载安装了一个高德地图。只要花一点流量,李小茗就能在地图上查看自己所处的位置,以及周围的建筑。每个在地图屏幕上跳出来的坐标,都是由大数据“堆砌”而成的。

  肖伟是个不折不扣的“网购控”,区别于菜市场的费力砍价,他的作法简单多了,登录各种比价网站,然后选择最便宜的正规店下单。这种比价网站通过海量的产品信息抓取,比如京东、天猫、易购的数据,然后将价格由低到高进行排列,这就是大数据带给他的便利。

  @艾玲儿:最近我奇怪地发现,自己在购物网站关注过某类商品后转去另一个门户网站看新闻时,旁边播放的居然是刚刚我关注过的商品信息。在数据面前,我成了 “透明人”。细思极恐啊。

  @谭浩:对我们个人而言,大数据其实带来了许多便利:预测机票价格走势,为自费旅游者省钱;预测交通拥堵情况,帮助人们选择更好的时段和路线节省出行时间;也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书单,帮你发现更多好书。

  被数据化的生活“痕迹”

  人们每天与互联网的接触都会转化成数据并被收集,广泛应用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很多领域

  如今,大数据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必应搜索通过集成以往的飞机票价画出未来票价走势;谷歌利用用户搜索记录判断出美国流感疫情的现状,并比疾控中心快一两周;对冲基金通过剖析社交网络推特的数据信息来预测股市的表现……大数据掀起的风暴已席卷到各个角落。

  美国Target百货公司上线了一套客户分析工具,可以对顾客的购买记录进行分析,并向顾客进行产品推荐。一次,他们根据一个女孩在Target连锁店中的购物记录,推断出这一女孩怀孕,然后开始通过购物手册的形式向女孩推荐一系列孕妇产品。这一做法让女孩的家长勃然大怒,事实真相是女孩隐瞒了怀孕消息。看似杂乱无章的购买清单,经过对比发现其中的规律和不符合常规的数据,往往能够得出一些真实的结论。

  iPhone进入中国后,铁杆的移动用户王永铭加入了联通合约机大军。由于合约机承担了大量通话内容,王永铭将全球通换成了动感地带。 3个月之后,王永铭接到了中国移动的10086电话,向他推销中国移动的优惠资费活动,希望他继续成为移动的用户。运营商的工作人员称,运营商会保管用户数据,如果话费锐减,基本上就是流失先兆。给数亿用户建立一个数据库,通过跟踪用户的话费消耗情况,运营商就能知道哪些用户在流失。

  雾霾天气困扰着许多城市,如何防治?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正在进行着一项科研,通过收集和分析雾霾天气产生的各种数据,找到产生雾霾天气最主要的原因。该研究院建立了一个大数据库,从中寻找规律性的东西。一旦找到其中规律,有望为政府治理雾霾天气提供科学依据,使得治理更加具有针对性。

  世界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每天上网、玩游戏、用手机、去超市、住宾馆、买车票都会留下足迹。淘宝网一分钟就处理9万个订货单据,新浪微博高峰期一秒钟接受100万次请求,百度每天要处理60亿次搜索……每个人的搜索记录、浏览记录、社交关系、购物清单、阅读书目、旅游经历、医疗记录等等信息都会被收集,被广泛地应用到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诸多领域。

  @商业时代:今天的互联网巨头们,已经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消费者的习惯、电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等发展趋势。商业如此,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用途和潜在利益当然也不遑多让。

  @姜旭平:调查者通过约7000组数据结果对一周内来到该餐厅的“拼饭一族”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发现当一起拼饭的人群中同时有男性和女性时,比仅有单一性别时消费额高出近50%。接下来一个月,该餐厅将打折券规则修改为“男女同行方可使用”。月末,该餐厅营业额提高了40%。

  无所不在的“第三只眼”

  频发的数据泄密事件敲响警钟,数据安全的风险隐患更大更复杂,大数据呼唤“大安全”

  去年以来,国内连续爆出一系列数据泄密事件:如家等快捷酒店开房记录泄露、中国人寿80万保单信息泄露、搜狗手机输入法漏洞、315晚会上央视曝光的二维码等网银支付安全漏洞......数据泄密风险的无处不在,给消费者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你在谷歌上面的搜索记录,你最喜欢阅读哪些产品的广告,你对哪种类型的旅游地最感兴趣,你通常去医院看哪些方面的病,人们在网上留下这些痕迹之后,获得了“量身定做”的服务。但另一方面无处不在的“第三只眼”却似乎在监控着每个人的行动,带来权利与自由遭到侵犯的隐忧。当你在网上登记自己的个人信息时,无形中就是把隐私托付给了陌生人;你用手机通话时,运营商不仅知道你打给谁,打了多久,还知道你是在哪里进行的通话……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生产着各种数据,浏览网页、发微信等等,所有的这些都是通过数据传输实现的,而在开放的互联网上,获得这些数据就可以掌握每个人的相关信息,这就产生了安全的隐患。

  很多人已经意识到,大数据的安全保障和隐私保护,需要制定大数据应用的相关法律条例和行业规则。作为用户,我们需要明确界定自己在数据的使用方面具有什么权利和义务;作为企业和政府,需要法律的清晰规定其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使用用户的数据。不应假定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如主动透露了自己的隐私,就意味他们授权企业使用这些隐私。

  大数据方兴未艾,构建更完善的大数据“安全网”也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

  @高凌云:互联网公司一次又一次的数据泄露事故,不断敲打着广大网民脆弱的神经。不安全感就如同高悬在网民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都有落下来的可能。而且现在监管力度比较松散,导致利用互联网的各种漏洞进行违法犯罪的活动更多了。

  @南国潘小姐:前阵子,我晚上回到家打开微信一看,朋友圈里吵翻了天,都是说携程泄露信息的事,都在提醒朋友们换卡。我在携程上也捆绑了几张信用卡,当时就慌了,马上致电几家银行要求解除与携程的捆绑。事关资金安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本组稿件由孟根方整理)

  延伸阅读

  大数据(big data),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这些数据的规模是如此庞大,以至于不能用G或T来衡量,大数据的起始计量单位至少是P(1000个T)、E(100万个T)或Z(10亿个T)。所以,大数据也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具有4V特点:Volume(大量)、Velocity (高速)、Variety (多样)、Value(价值)。

  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大数据在物理学、生物学、环境生态学等领域以及军事、金融、通讯等行业已经开始广泛被应用,却因为近年来互联网和信息行业的发展而引起广泛关注。现在,大数据分析常和云计算联系到一起,实时的大型数据集分析需要向数十、数百甚至数千的电脑分配工作。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