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背景:
阅读新闻

大数据时代,如何抹去“数据脚印”

[日期:2014-04-08]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 [字体: ]

  家住南京雨花台区板桥的吴女士最近遇到了“活雷锋”,家里刚刚买的电视机有人主动上门来帮忙安装,按理说这应该是一件好事,可吴女士却怎么都高兴不起来。

  原来,吴女士最近到当地一家商场花了8000元购买了两台三星液晶电视机,商家承诺七天内安排人员免费上门安装。吴女士当即付了全款,并留下了自己的地址和联系电话。三天后,果然有一批工人带着专业工具上门来安装电视,安装完毕后,收取了240元手续费。谁知第二天早上,吴女士又接到了一个电话,对方称自己是商场售后安装队的负责人,咨询吴女士什么时候方便,安装队可以上门安装电视。这下吴女士傻了眼,昨天上门的居然不是该商场的安装队。

  为什么会有别的安装队知道自己刚刚买了电视机正好等待安装?而且知道自己的家庭住址?吴女士怀疑是商家故意泄露了自己的信息。但是联系商家后,商家表示自己也很无辜,指出吴女士是自己粗心大意未核实对方身份。吴女士投诉到工商部门。经协调,商场售后重新按标准安装了电视,但关于到底谁“泄密”的追究最终不了了之。

  才买了新车就有人来推销保险;刚去医院作完孕检,返家途中就接到了孕婴产品销售商的问候电话;新房钥匙还没到手,装修公司就上门“拜访”……事实上,个人信息被泄密事件如今已愈演愈烈。尤其是进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无法抹去的“数据脚印”更让隐私暴露风险增大,个人隐私保护几成奢望。

  去年10月,一份名为“2000万开房数据”的资料在网上热传。两位在上海从事信息安全工作的白领很轻易就下载到了该数据库,当他们查找自己的信息时,发现包括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年月日、手机号及注册邮箱在内的详细个人信息都一览无余。两人委托律师起诉了导致自己个人信息泄露的浙江慧达驿站公司和自己入住的汉庭酒店。

  个人信息被泄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根据详尽个人信息,不法分子可能筛选出18-35岁女性,进行推销化妆品、母婴产品等定向电话骚扰。更可怕的是,一旦破译邮箱密码,还可能获取受害人好友联系方式,进而向其好友行骗;甚至能入侵支付宝等其他关联账户,直接威胁资金安全。

  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信息,尤其是网上活动,还有虚拟空间里的信息正被商家充分挖掘。有一天,你或许忽然发现,微博好友增加了很多商家,只因为你曾经在网上浏览过它们的商品;你登录“百度”也可能会发现,会莫名跳出某些“关键词”,只因为你曾经查询过相关产品。有专家断言:“现在只要上网,一切设备都是不安全的,如果你的隐私到现在还没有被侵犯,或许只是因为你没那么重要而已。”

  大数据时代,是否意味着个人隐私无处可藏?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胡小明表示,大数据技术应当用于发现规律改进工作,而不应当用于挖掘个人隐私,这是基本的商业道德,任何企业都应当遵守。他分析,大数据技术的信息整合能力太强大了,它可以搜索各种网上数据源,找出一个人行为的蛛丝马迹,揭示其行为规律,让人十分尴尬。因此,除了国家安全部门、公安部门、反贪部门出于反恐、维护社会安全等工作的需要(伤害社会的行为不属于个人隐私)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侦破案件,其他机构不应当以大数据技术搜集个人的隐私信息。

  也有一些人认为,不少个人信息是消费者自己公开给商家或网站的,因此不存在隐私。对此,南京高的律师事务所黄洪扣律师分析指出:“我提供给你的信息仅供你在正常范围内使用,除非法律有规定或者经我同意外,你如果向第三方透露我的个人信息,应当都可以认定为侵犯我隐私权的行为。”

  那么,到底该如何保护人们的隐私呢?记者了解到,3月15日实施的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消费者个人隐私的保护有了明确规定。如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的同意等。不过,省消协秘书长童天武坦言,目前的规定还十分“条文”化,向谁举报、由谁处理并未明确。另外,由于此事面广量大、调查困难,相关行政主管机关主动查处的动力不足,消费者要想提供证据也十分艰难。“因为我们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没有明确到底该由谁对此负责,我们也呼吁立法机关能够尽早关注到这个问题,也期盼江苏在修改贯彻落实新消法的相关办法中对此能有更好的保护。”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