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大数据”俨然成为热门词汇。嗅觉敏锐的出版人,紧跟时代潮流,为读者提供了一场“大数据”图书的盛宴。随便上网搜索或者在书店浏览一下,各种“大数据”图书铺天盖地,包括《大数据时代》《驾驭大数据》《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大数据云图》《数据之巅》等。而在各行业的销售分析会中,大数据也几乎成为口头禅,数据部的地位更是直线上升——用阿里巴巴副总裁车品觉的话说,数据部不应该只属于技术团队或者运营团队,而是应该直属于CEO的战略决策部门。那么,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介绍大数据的图书中,其相同点和差别又在哪里?
思维构建篇 预测明日生活
介绍大数据,并以此来预测未来的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图书,当推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和西尔弗的《信号与噪声》。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出版时间较早,为读者了解大数据这一新鲜概念奠定了理论基础。据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监控的全国2000多家书店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有关“大数据”方面的图书呈井喷式发展,并诞生了热门畅销书《大数据时代》,截至2014年6月,这本书连续15个月进入开卷发布的全国月度非虚构畅销书排行榜前30名,是“大数据”相关图书中取得销售成绩最好的一部。除销量外,这本书还收获诸多荣誉,例如曾经入选“2013中国好书”。在开卷数据监测系统检索关键词“大数据”,《大数据时代》上市之前,仅有7种图书的书名有“大数据”这个关键词,而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 6月这19个月时间里,则监测到了103种书名有“大数据”这个关键词的图书在市场动销,增长可谓神速。
自IBM为建设“智能城市”,从而提出“big data”(大数据)这个概念之后,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和传统的数据分析有何差别。直到互联网迅速普及之后,地球已经变成一个村落,每一件事情的关联和突变往往令人措手不及,人们才意识到以往的数据样本已经难以适应调研和预测的需求,尤其是在有着不同肤色、语言、信仰和价值观的国际大都市中,一个事件所引发的连锁反应,往往会出现量子级的巨变。
随着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来临,使原来局限在不同地域和领域的人们拥有了更多的选择,大数据时代是建立在每一个人充分自由选择、自由迁徙、自主决策的基础之上的。一些看似没有逻辑的现象和芜杂的数据背后,其实有一种相互的关联,而大数据,正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算法,找出这种关联性。在《信号与噪声》中,西尔弗指出,哪些是有用的信号,哪些是干扰的噪声,人们很难用直觉来判断。数据的积累异常丰富,对于各种事件的评估也会用概率来进行统计,但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进行数据挖掘,将偶发事件与必然事件进行区分——只有经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才能形成各自需要的信息,才能从信息中产生知识,才能造就智慧型社会。
实战演练篇 决胜商业未来
若干从业者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所撰写的实战型读本,成为今年“大数据”图书的新亮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实践成为重中之重。在了解了大数据之后,当今企业更应该迎战大数据,决胜商业的未来。一些聚焦大数据实践的图书,对企业来说,更有针对性、借鉴性,更接地气,此方面代表作有车品觉的《决战大数据:驾驭未来商业的利器》,以及奥美集团旗下奥美互动纽约子公司董事总经理麦德奇的《大数据营销:定位客户》。
作为淘宝和支付宝的数据部门负责人,车品觉看到的数据样本不仅庞大,而且变化飞快。以往相对固定的数据样本已不存在,在他眼前的是一座不断喷涌、创出各种世界高度的数字“活火山”。所以,在他看来,大数据首要的功能并非是预测未来,而是指如何在海量的数据中,分析出商家和顾客交易的“痛点”和“盲点”,还原他们的本质需求,使他们的最广泛需求能最先得到满足,而未来,则是对大数据的分析和人们的思考相互磨合的一个过程。车品觉称,也许目前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暂且忘记大数据的概念。行胜于言,只有时效性的数据才是正道。他希望在书中从一个实用的角度来拨开大数据的“迷雾”,告诉读者大数据的具体运作应该是什么样的,而且数据量绝对不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要的不是数据的量,而是有“质”的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几千年来第一次碰上了数据化带来的机遇和滚滚红利,也让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出现了重大改变。很多时候,我们欠缺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而是定位问题的能力。当数据化思考成为你的直觉时,就能够把数据的力量和思考的力量融合在一起,从而产生出新的无与伦比的合力。到那时你会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将因此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车品觉认为。
同样,麦德奇更重视的是精准营销——在购物冲动中,人的心理行为与情感变化,会在瞬间发生转移——大潮流还是小趋势的选择,正如真理是藏在大多数人心里还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让人难以判断。如何利用大数据对目标客户进行精准定位,即判断哪些客户是因为需求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广告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价格购买,哪些客户是因为口碑购买,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事半功倍,更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比。
决策实施篇 形成话语体系
大数据对于时下中国发展的意义也成为“大数据”图书聚焦的热点,代表作当属涂子沛的《大数据》《数据之巅》。中国以前是小农经济社会,历代人重视的都是前辈口耳相传的经验,很少对当下的情况做一个数据上精确的统计,而只有每个人的观点与诉求能在数据中得到反映,才能真正实现民主、科学的决策。在大数据时代,公共决策的重要依据将是各地域各行业数据汇聚起来的大数据,由此而进行的决策才会更加科学,更加实事求是。
继《大数据》后,涂子沛最近刚刚推出《数据之巅》。在这本新作中,从小数据时代到大数据的崛起,作者以宏大的历史观、文化观、大数据观,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数据科学、智慧文化的全景图。“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推崇知识和理性,用数据创新”,作者不仅意在传承黄仁宇“数目字”管理的薪火,还试图把数据这个科技符号在中国转变为文化符号,形成一种文化话语体系。恰如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所言:“涂子沛的《数据之巅》通过追溯梳理美国的数据历史、展望人类的数据未来,给中国社会提出了一个数据时代的新命题——如何构建数据文化。”如果说他的上部书开启了中国人对大数据的认识,此书则从历史的角度来说明,对数据的理解和掌握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
7月2日,涂子沛曾经访问中国人民大学,并发表题为“数据巅峰的时代畅想”的主旨演讲。在演讲中,涂子沛总结了6个理解大数据时代的定律,即世上本没有数,大数据的3大来源:测量、记录和计算;大数据=传统的小数据+现代的大记录;人类的政治、经济和学术生活是靠对数据的规定、解释和探索来展开的;要用数据说话,但数据本身不会说话,人们因此争夺对数据的解释权;网上搜索、数据挖掘是大数据时代新的计算形式;大数据对隐私的穿透力会发生1+1>2的效应。涂子沛指出,随着普适计算、物联网、智能穿戴设备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迈向一个计算型的社会,普及数据文化、推动数据内开放进程是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议题,他呼吁把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
从国家的宏观层面而言,如何准确地收集数据,如何采用严密的逻辑和规则去挖掘数据,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考验决策者耐心、细心和智慧的关键,同时,将这些关系到民生的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尽可能地公开,则是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方式,惟其如此,才能消除误解和谣言,赢得人们的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步骤和细节的公共决策,无论大方向如何正确,都会累积矛盾。而如果能正确地使用大数据,就能有效规避潜在的风险。